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春 通讯员 胡筱俊
针对拘押人员信息录入繁琐、送押多头跑、提押等候久、财物管理难等痛点堵点,浙江省永康市公安局依托数字化手段研发“拘押直通车”模块,有效提升拘押效率,助力深化基层减负。
目前,“拘押直通车”模块应用已经入选浙江省数字法治系统一本账S3及监管小切口项目一本账S1。自启用以来,该局收拘押等待时间减少75%以上,减少来回奔波600余次,减免书面文书2万余份,代办事项2970次,非涉案物品管理“零”差错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“数据”跑腿,让民警“省时、省力”
如何借力智慧大脑建设,让基层真正减负,让民警少跑腿?
“一键采集,全程共享。”永康公安以监管三期平台为基座,全面贯通浙江警综、执法办案二期平台和医院管理信息、检验科信息、医疗影像系统等数据壁垒,通过身份证号码一键关联收押人员身份背景、简要案情、既往就诊史等32项信息,一键导入监管综合管理平台,减少监管民警重复录入,且提高信息准确性。
永康市公安局党委委员、副局长钱忠介绍:“我们协同卫健、法检司、邮政等部门在体制机制创新、业务流程重塑、数据开放安全等方面进行研讨论证,实现多跨融合,促成多方工作合力。”
依托执法办案管理中心与监所一体共建优势,永康公安建立健全办案、安检、案管、物管、体检、便警和政法协同“7个功能中心”,实现刑侦、法制、监管、医疗等部门一体化办公,民警办案只跑中心一地,只做审讯一件事。
在监管综合平台增加法务代办模块,通过制定监所文书代办清单,将变更羁押期限通知书、审查起诉告知书等7类常用告知文书纳入代办范围,由监所民警完成宣读告知、签字画押、扫描回传等工作,实现办案“零次跑”。此外,监所根据待收拘押人员信息开展前置审查,判断是否符合收拘押条件,及时告知办案民警补充相应材料,实现送拘押“最多跑一次”。
“多元素”重塑,让工作“共享、畅通”
2022年,永康公安积极推进“拘押直通车”集成应用,推进监所收拘押精准管控,创新“人员收押直通车”“案件诉讼直通车”“物品管理直通车”三项重点工作,配套制定十二项机制及工作流程。
“由办案单位统一采集人员照片、刷脸等信息,后按违法犯罪性质一键办理后推送至监所,提升拘押办事效率。”永康市公安局拘留所所长何小鸽介绍,该局新打造远程送达中心,在监所内开设分区域远程会见室,对远程提讯、网上律师会见、视频会见等类型分区域管理,并提供现场办理告知类、送达类、变更类、简易笔录制作等文书代办,从而有效整合减少办案人员等候时间,实现会见、提讯、简易审判不出监所,提升监管安全系数。
监区内增设6个送达中心功能区用以远程提审、远程审判,并指定1名监所民警全程配合,提押平均等候时间从1小时缩短至10分钟。
“以前带嫌疑人去医院体检,加上等候体检报告,很多时候送拘就需花费一天时间。”永康公安江南派出所民警陈帅兵介绍,有了“拘押直通车”,体检只需30分钟。通过云健康系统,实现社会面医院就诊信息一键贯通,解决因医疗信息获取不及时导致收拘押等候过长。
智能存放,让监管实现“智慧、严管”
走进永康市公安局执法办案中心的随身物品存放室,一眼就能看见新设立的100个智能识别物品柜及8个全方位无死角的监控探头。
永康市公安局看守所所长朱益飞介绍,围绕在拘押人员随身物品多头管理、分散管理,制定《非涉案物品管理登记规范》,办案阶段由执法办案中心人员对随身物品按品名、颜色、特征、数量等详实登记、封袋、拍照后放置个人智能识别物品柜,物品实现刷脸认证存取、一人一柜和智能化管理;收拘押阶段按照“人动、物不动”原则,仅向监所移交登记清单,取消实物移交环节,统一寄存于执法办案管理中心。物品保管至收拘押对象出所后刷脸取物并签字确认。
随身财物流转轨迹全程留痕,清单化换押式移交,有效解决物品信息重复录入、物品遗失导致涉信访的问题。截至目前,在拘押人员随身物品遗失事件“零发生”。
Copyright © 2015-2022 纵横财富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浙ICP备2022016517号-12 联系邮箱:39 60 29 14 2 @qq.com